希尔国际商务第11版复习笔记划重点

希尔《国际商务》(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答案详解(含考研真题)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对于在《国际商务》(第11版)中提到但并未深入阐明,而在考研专业课中出现频率较高、极其重要的知识点,本书会加以补充,并用“▼”标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立即阅读 >>

希尔《国际商务》第11版知识点汇总归纳

第6章 国际贸易理论【复习笔记】

考点一:贸易理论综述

▼1.贸易理论的发展

(1)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见表6-1)

表6-1 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

(2)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见表6-2)

表6-2 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

2贸易利益

(1)贸易利益的确认

斯密、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精确地确认了国际贸易的特定利益——一国不能生产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得到,因此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有利的。

(2)贸易利益产生的原因

国际贸易允许一国在制造业中实行专业化,专门出口该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而进口别国生产效率高的产品。

(3)限制进口的影响

限制进口通常对国内生产者有利,而对国内消费者不利。

3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见表6-3)

表6-3 对国际贸易模式的解释

4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见表6-4)

虽然所有贸易理论都赞同国际贸易对一国有利,但在政策取向方面却存在意见分歧。

表6-4 贸易理论与政府政策

考点二:重商主义

1主要观点

金银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保持商业活力的必需品。

2主要原则

一国应保持贸易顺差以实现最大利益,即通过出口大于进口来积累金银,增加国民财富、声望和权力。

3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主张政府采取干预手段以便达到并保持对外贸易顺差。他们建议政策目标应该是出口最大化,进口最小化,而并非简单地增大贸易量。要达到此目的,可通过关税和配额限制进口,并对出口实行补贴。

4政策效果

(1)一国贸易顺差,金银流入,货币供给增加,引发通货膨胀,购买力上升;

(2)另一国产生相反效果,货币供给下降,购买力下降;

(3)贸易顺差国贸易收支恶化,逆差国贸易收支改善,最终前者的贸易顺差消失。

从长远看,没有哪一国家能像重商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可以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并积累金银。

5缺陷

(1)将贸易看成零和博弈(指一个国家获利导致另一个国家受损)显然是错误的;

(2)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的住脚;

(3)新重商主义错误地将政治力量等同于经济力量,经济力量等同于贸易顺差,贸易顺差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年差额,并且轻率地把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

内容来源 希尔《国际商务》(第11版)笔记课后习题答案
扫码阅读

 

▼考点三:绝对优势理论

1理论概述

绝对优势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之前的重商主义学派认为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主张国家应当鼓励出口,同时限制进口),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创立。斯密认为应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一国进口和出口什么商品,而且这种对贸易采取自由放任的做法符合一国的最大利益。绝对优势理论系统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观点,创立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不受限制的自由贸易对一个国家是有利的,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2主要内容

(1)假设条件

①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②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③劳动决定商品价值,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④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充分利用,并且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但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

⑤规模报酬不变。

⑥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⑦商品可以在两个国家之间自由流动,不存在商品贸易的人为障碍,如政府干预等,运输成本为零。

⑧两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

(2)基本内容

①亚当·斯密认为各国生产不同商品的效率不同,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用它们交换其他国家生产的商品。

②斯密的基本论点是一国不应该生产可以以较低成本从别国买到的商品。

3理论示例(见表6-5)

斯密也证明了各国若按绝对优势分工生产,然后交换,会对各国都有利。

表6-5 绝对优势理论示例

如表6-5所示,法国小麦的生产相较英国有绝对优势,英国布的生产相较法国有绝对优势。如果两国按照绝对优势分工,法国将原来生产布的100单位劳动转移到小麦的生产上,共可生产2单位小麦;英国将原来生产小麦的150单位劳动转移到布的生产上,共可生产4单位布。两国分工的结果是,用相同的劳动投入,比分工前多生产了2单位布。这2单位布通过交换,在两国间进行分配,对两国都有利。因此,可以看到这种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给所有参与者都带来净利益。

4理论评价

(1)优点

①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在历史上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

②首次论证了国际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即贸易两国都能获利,为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③比较优势理论的“双赢”理念仍然是当代各国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贸易的指导思想。

(2)缺陷

①最大的缺陷是不能解释如果两个国家中有一国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时所进行的分工与交换,假设条件苛刻,局限性大。

②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不能说明在国际交换中是否是等价交换。

考点四:比较优势理论

1理论概述

(1)理论来源

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没有解释这样一个问题,即如果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双方是否还会进行国际分工、发生国际贸易并能分享国际贸易利益。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一问题。

(2)主要观点

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优势时,应专门生产优势相对较高的产品;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劣势时,应专门生产劣势相对较低的产品。即根据“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然后贸易。

2条件与假设

该简单模型包括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假设:

(1)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劳动)。

(2)两国之间不存在运输费用。

(3)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价格没有差异,不涉及汇率。

(4)资源在国内不同部门间可以自由地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自由贸易并不改变一国利用资源的效率,不考虑一国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也不考虑一国通过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用资源效率的变化。

(7)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没有影响。

▼3.理论示例(见表6-6)

表6-6 比较优势理论示例

如表6-6所示,虽然英国生产两种产品的劳动投入都高于葡萄牙(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其生产呢绒的效率相对要高一些。也可以说,英国生产呢绒具有比较优势,葡萄牙生产酒具有比较优势。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的总产量都高于分工以前。

比较优势理论提供的基本信息是:在无限制的自由贸易下潜在的世界生产产量比在有限制的贸易情况下更大。该理论认为,如果没有贸易限制,各国消费者的消费量会增加,即使一些国家生产任何产品均无绝对优势,这种情况也可发生。换句话说,比较优势理论比绝对优势理论更深入地指出,贸易是一种正和博弈,各参与方均能获得经济收益。

▼4.理论评价

(1)优点

①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更接近实际。

②揭示了国际贸易的互利性,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理论,至今仍具有指导作用。比较优势理论是很多国家制定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③比较优势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故具有进步意义。

(2)缺陷

……

 完整版链接: /EBook/966103.html

【推荐】达聪学习网“希尔《国际商务》(第11版)教材考点笔记课后习题详解”

  • 页数:301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本文由达聪网整理,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分享给朋友吧!
来源:http://dacai.100xuexi.com/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