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7版复习笔记

12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复习笔记】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而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化。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3、宏观经济学的加总法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法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平均加总)而得到,因为微观是宏观的基础。

2)有的时候微观经济学中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是这种加总却达不到研究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可见,尽管微观是宏观的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并不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也是正确的,其原因除了经济个体与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以外,还在于某些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以正确或真实,是因为假定了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不产生影响,但宏观经济涉及的是经济总体即所有的经济个体,因而再不能假定其他同一类别的个量不变。

3)有些时候一些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根本不能直接加总。

可见,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方法时需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同情况,以及弄清楚加总能否达到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

4、宏观经济学鸟瞰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如图所示。

二、国内生产总值

1、重要概念

1)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所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2)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这两个统计指标的统计原则是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土原则,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原则是国民原则。按国土原则统计,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不是本国国民创造的都要统计;按国民原则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在本国领土上都要统计。

若定义国外要素净支付(NFP)为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则GDPGNPNFP,或者GNPGDPNFP

3)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是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如果知道了GDP折算指数,就可以将名义GDP折算为实际GDP,其公式为: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4)流量与存量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2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由于经济中会生产出各不相同的最终产品与服务,因而,在商品和服务形态上,是无法将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相加来得出GDP的。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只能把各种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用相应的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加以衡量。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用它们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得出来的。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所以是一个地域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另外,大量的地下经济活动在GDP中也没有得到反映。

3、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性

1GDP指标的意义

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有其合理性,因为GDP确实代表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做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状况,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定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

2GDP指标的局限性

虽然GDP概念被普遍运用,但是它在衡量各国经济活动状况时,却并非一个**无缺的指标。作为衡量一国经济水平的指标,GDP有以下几个局限性:

不能反映社会成本。

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

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

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状况。

4、产出总等于收入

产出是指整个社会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劳务)价值,亦即新生产的财富和价值,它总等于要素收入的总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把利润看作是产品卖价扣除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额,即利润是收入的一部分。

5、产出总等于支出

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总等于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把企业未卖掉的产品看作是企业自己在存货投资上的支出。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与核算方法

1、支出法

1)定义

支出法是指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的一种方法。

2)国民产品和劳务的需求者在GDP核算体系中分为四类

个人消费支出总额(C):不包括居民购买新建住宅的支出。

国内总投资支出(I):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与存货投资。其中: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补偿固定资本损耗和意外损坏)。

政府购买支出(G):指各级政府部门对产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包括政府在军事设施和物资方面的支出和政府雇员的薪金支出。但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不计入GDP

商品和劳务的净出口:(XM)。

结论:GDPCIG+(XM)。

2、收入法(或成本法)

1)定义

收入法是指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来计量GDP的一种方法。由于要素的收入从企业角度看即是产品的成本(包括企业利润),因而这种方法又称要素成本法。

2)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的项目

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

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也应计入GDP

结论:

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3、生产法(部门法)

1)定义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出发,把所有企业单位投入的生产要素新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在市场上的销售价值,按产业部门分类汇总来计量GDP的一种方法。

2)标准形式生产法的步骤

**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值。

第二步,计算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即各部门生产单位在生产中所消耗的购自其他生产单位的货物和服务。

第三步,从总产值中减去中间消耗,得出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所有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便是国内生产总值。

第四步,对第三步所得结果进行调整,即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要素收入,再加上本国政府和居民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其结果即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说明:核算国民收入最为常用的方法为支出法和收入法。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所有生产活动的价值。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字意指在计算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出时,未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即折旧)。如果扣除资本耗费,那就是国内生产净值。

2、国内生产净值(NDP

NDP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扣除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公式:NDPGDP-折旧

3、国民收入(NI

NI是一国生产要素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从事生产和提供劳务,按生产要素所得的报酬,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全部收入,NI可由NDP减去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再加上政府补助金得到。这里的国民收入,实际上是按要素费用计算的国民净收入。在西方国家,有时简称为(狭义的)国民收入。

公式: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4、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I)指的是要素所有者在国民收入核算期间实际获得的收入,是个人从各种不同来源取得的实际收入的总和。

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从个人收入(PI)中扣除个人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即得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从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税收和非税支付,就可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税收包括个人收入税、个人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非税支付包括罚金和馈赠等。个人可支配收入也被称作税后的个人收入。

……

完整内容见“《西方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

  • 版本:第7版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本文由达聪网整理,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分享给朋友吧!
来源:http://dacai.100xuexi.com/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