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课后练习题答案
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对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教材每章的课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扩展。课后习题答案久经修改,质量上乘,非常标准,特别适合应试作答和临考冲刺。另外,部分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部分真题就来自于该书课后习题,因此建议考生多加重视。
立即阅读 >>
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课后答案
第2章 经济模型
1、用集合符号写出下列集合:(a)大于34的所有实数集;(b)大于8但小于65的所有实数集。
答:(a)大于34的所有实数集可以表示为:A={x|x>34}。
(b)大于8但小于65的所有实数集可以表示为:A={x|8<x<65}。
2、给定集合S1={2,4,6},S2={7,2,6},S3={4,2,6},S4={2,4},下面哪些说法正确?
(a)S1=S3;(b)S1=R;(c)8∈S2;(d)3∉S2;(e)4∉S3;(f)S4⊂R;(g)S1⊃S4;(h)∅⊂S2;(i)S3⊃{1,2}。
答:(a)(d)(f)(g)(h)是正确的。(b)应为S1⊂R,(c)应为8∉S2,(e)应为4∈S3,(i)应为{1,2}⊄S3。
3、根据上题给出的四个集合,求:
(a)S1∪S2;
(b)S1∪S3;
(c)S2∩S3;
(d)S2∩S4;
(e)S4∩S2∩S1;
(f)S3∪S1∪S4。
答:(a)S1∪S2={2,4,6,7}。
(b)S1∪S3={2,4,6}。
(c)S2∩S3={2,6}。
(d)S2∩S4={2}。
(e)S4∩S2∩S1={2}。
(f)S3∪S1∪S4={2,4,6}。
4、下述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A∪A=A;(b)A∩A=A;(c)A∪∅=A;(d)A∪U=U;(e)A∩∅=∅;(f)A∩U=A;(g)的补集是A。
答:(a)(b)(c)(d)(e)(f)(g)都是正确的。
5、已知集合A={4,5,6},B={3,4,6,7},C={2,3,6},验证分配律。
证明:首先验证A∪(B∩C)=(A∪B)∩(A∪C),有:
A∪(B∩C)={4,5,6}∪{3,6}={3,4,5,6}
(A∪B)∩(A∪C)={3,4,5,6,7}∩{2,3,4,5,6}={3,4,5,6}
所以A∪(B∩C)=(A∪B)∩(A∪C)成立。
然后验证A∩(B∪C)=(A∩B)∪(A∩C),则有:
A∩(B∪C)={4,5,6}∩{2,3,4,6,7}={4,6}
(A∩B)∪(A∩C)={4,6}∪{6}={4,6}
所以A∩(B∪C)=(A∩B)∪(A∩C)成立。
综上,分配律得证。
内容来源 | 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课后答案 | 扫码阅读 |
6、用维恩图法,根据逐次形成阴影的不同顺序,验证分配律。
答:首先验证A∪(B∩C)=(A∪B)∩(A∪C)。
(B∩C)可以表示为:
A∪(B∩C)可以表示为:
(A∪B)可以表示为:
(A∪C)可以表示为:
(A∪B)∩(A∪C)可以表示为:
所以A∪(B∩C)=(A∪B)∩(A∪C)成立。
然后验证A∩(B∪C)=(A∩B)∪(A∩C)。
(B∪C)可以表示为:
A∩(B∪C)可以表示为:
(A∩B)可以表示为:
(A∩C)可以表示为:
(A∩B)∪(A∩C):
所以,A∩(B∪C)=(A∩B)∪(A∩C)成立。
综上,分配律得证。
7、列举集合{5,6,7}的所有子集。
答:{5,6,7}的所有子集为:∅、{5}、{6}、{7}、{5,6}、{5,7}、{6,7}、{5,6,7}。
注:集合包含n个元素,其子集数为2n。
8、列举集合S={a,b,c,d}的所有子集。共有多少个?
答:S={a,b,c,d}的所有子集为:∅、{a}、{b}、{c}、{d}、{a,b}、{a,c}、{a,d}、{b,c}、{b,d}、{c,d}、{a,b,c}、{a,b,d}、{a,c,d}、{b,c,d}、{a,b,c,d}。共有16个子集。
9、例6表明∅是U的补集,但因空集是任意集合的子集,所以它必定是U的子集。因为“U的补集”这个术语具有“不在U中”的含义,而“U的子集”这一术语又有“包含在U中”的含义。∅同时具有这两种含义,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你如何解释这个谜?
答:全集U的补集为,该术语的含义“不在U中”是通过符合“∉”来表示的,而∉表示的是个别元素(x)和集合(U)之间的关系。相反,∅是U的子集,即“空集包含在U中”是通过符合“⊂”表示的,其表示子集(∅)与集合(U)之间的关系。因此,∅必然同时具有两种含义,二者并不矛盾。
……
完整版链接: /Ebook/965470.html
【推荐】达聪学习网“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数理经济学的实质 第2章 经济模型 第二篇 静态(或均衡)分析 第3章 经济学中的均衡分析 第4章 线性模型与矩阵代数 第5章 线性模型与矩阵代数(续) 第三篇 比较静态分析 第6章 比较静态学与导数的概念 第7章 求导法则及其在比较静态学中的应用 第8章 一般函数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 第四篇 最优化问题 第9章 最优化:一类特殊的均衡分析 |
第10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第11章 多于一个选择变量的情况 第12章 具有约束方程的最优化 第13章 最优化问题的其他主题 第五篇 动态分析 第14章 动态经济学与积分学 第15章 连续时间:一阶微分方程 第16章 高阶微分方程 第17章 离散时间:一阶差分方程 第18章 高阶差分方程 第19章 联立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 第20章 最优控制理论 |
- 页数:231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