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遵循该教材第2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15章,章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含知识框架),总结本章的重难点内容,勾勒本章的结构脉络;第二部分为课(章)后习题详解,对该教材的所有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和典型题并按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进行了整理;第四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对第三部分的所有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立即阅读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社会信息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关于人类社会行动的信息。
(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
社会信息是信息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表现形式与其他信息相同(质、能、波动等),都需要用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递信息,作用于信息接收者并获得反馈,即信息的物质性。
(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
①社会信息不仅仅停留在生物或物理层面,更表现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精神、认知、态度、价值观、情感等层面。
②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由精神劳动所创造的,也即社会信息是意义与符号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一定结构顺序的信息流动过程。其中信息是传播的材料,流动是传播的方式。信息和流动是传播必然包含的两个因素,它既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传播的本质是信息流动,是一切交往的本质。对传播的认识要越来越走向开放、连续、动态和联系。传播的特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共享说。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
(2)互动说。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3)符号说。传播双方应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4)关系说。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5)行为过程系统说。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理解这一观点是理解传播的前提。
(1)社会传播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场所(系统)中进行,这个场所或系统就是社会信息系统。施拉姆认为:“传播和社区(community)词根相同,意味着传播和社区互为前提。”社区即社会关系构成的集合体。传播诞生于社会关系之中,又是社会形成的手段。
(2)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活动的参与双方所传递的信息、采取的态度等,都体现着各自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借助人类传播活动,社会关系得到强化或是改变。
内容来源 |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答案 |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所有事物都会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作用、制约的部分组合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性是指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不同维度的指标处于不同层级,形成一定的秩序、同层级指标之间、指标层与指标层之间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社会传播也具有系统性。社会传播通常包括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五种类型社会传播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规律和功能,但又均是社会传播总系统的一部分。
(1)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是人接受外源信息并在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它是人自身能够完成的信息交流,是各种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其特点是:①传受合一;②信息封闭;③传播效果受大脑活跃度的影响;④仍然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是对社会外部信息的主动处理。
(2)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两个个体系统结合组成的一个信息传播系统。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一种最典型的、最活跃、最常见的社会传播类型,也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体现。其特点是:①传播信息丰富复杂;②传播交流渠道多样;③传播方法多样;④双向性强,互动性高,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⑤非制度化的传播,是自发的、非强制的传播活动。
(3)群体传播。
群体是具有共同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互动关系的个人的集合。而群体传播是群体和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特点是:①受特殊的内部机制影响,存在集合行为,有群体感染和暗示、群体压力、群体模仿和匿名性的特殊传播机制;②群体传播的功能和目的在于对内进行指挥管理、协调、决议应变、形成共识,对外保持互动。
(4)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是由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社会网络,为应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功能,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其特点是:①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传递的传播形式;②有特定的传播周期和模式。
(5)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利用大众媒介和专业传播技术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分布广泛的受传者进行的信息传播的社会过程。其特点是:①传播者是组织化的;②传播渠道是大众媒介;③受传者为“大众”,具有巨大的数量、流动性、分散性和异质性、非组织化、趋同性和同质性倾向、分布广泛、匿名性等特点;④传播的高度社会化。
综上所述,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主要有:
(1)开放性、包容性。社会信息系统需要协调、联系、保持社会系统内部的稳定,并收集、整理和传递系统内外部信息,确保社会平稳运行。因此,其内部和对外都必须确保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即开放性与包容性。
(2)外部整体性、内部结构性、互动交织性。经济、政治、文化等信息子系统,以及个人、人际、群体、组织、大众等信息子系统,纵横交织构成了社会信息的总系统。各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交织互动,共同促进社会信息总系统的运行与发展。
(3)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是指由于传播过程的参与双方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活动做出的选择有可能遭到拒绝。
(4)自我创造、完善与修复性。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人,可以自觉发现系统中的不平衡与矛盾现象,并积极做出反应进行纠偏,主动发现和解决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障碍与隔阂,促进社会信息系统的良性发展。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由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是指由于传播过程的参与双方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活动做出的选择有可能遭到拒绝。“双重”是指在信源和信息接收方两个角度,这种双重性是基于传播本身是一个双方面的过程,是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具有互动性,他们同时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偶然”是指人类社会信息与生物、物理信息不同,它没有固定的阈值和反应条件,由于传播障碍以及传播隔阂的存在,人们往往无法对于同一信息完全一致的看法,由此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是这种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预知的。因为其涉及的变量是多且复杂的。同时,双重偶然性带来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难以避免的结构性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减少由“双重偶然性”带来的“被拒绝”的损失也是提高社会效率的方向。
……
【完整版】 达聪网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热门内容
[电子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章节题库】
[视频课程]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精讲班【教材精讲】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