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为考研真题精选。本部分精选了统考或名校的考研真题,按照题型分类,并提供了详解。通过本部分,可以熟悉考研真题的命题风格和难易程度。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结合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考研真题和考查重点,根据该教材的章目进行编排,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答案或解析,供考生强化练习。
立即阅读 >>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1、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统考2010年研]
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丙:告诉老师,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丙和丁
D.丁和戊
【答案】D
【达.聪解析】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等在课堂生活中销声匿迹,并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在这一模式中,体谅既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关心。题目阐述的教例中,只有学生丁和戊是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

2、道德认知发展模式采取“道德两难法”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其依据是人的道德发展具有(  )。[统考2012年研]
A.阶段性、顺序性、差异性
B.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C.顺序性、差异性、不平衡性
D.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
【答案】A
【达聪解析】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由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能力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要求在每个儿童已有发展水平基础上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之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这道题可以引用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理解这道题,用这样的途径理解就会发现题目简单很多。因此答案选A。

3、一般来说,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期为(  )。
A.10年
B.15年
C.20年
D.终身
【答案】D
【达.聪解析】我国目前的教师资格尚无有效期的时间限制,而现行法律也没有对教师资格的有效期做出规定,这使得教师资格事实上是终身制。

内容来源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4、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中山大学2005研]
达聪解答:教学与智育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而是有所区别的。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区别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两者的内涵不同
①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②智育也称智力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它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两者所属范畴不同
①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途径,与课外活动等概念并列。教学要为实施智育服务,但不只是为智育服务,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实施都要利用教学。
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并列。智育的实施要依靠教学,但也不只是利用教学,课外活动等其他教育途径同样可以为智育服务。

5、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达.聪解析:(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
①学生学习的接受本性
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接受学习,这是由学生所处的教育系统的整体特性决定的。
a.狭义的教育即教学,是一种经验传递系统,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它是由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即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即学生及其学习活动)、作为传递对象的经验(即知识、技能与社会规范)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b.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所处的地位是经验的所有者和传授者,其职能主要是传授经验。学生所处的地位是经验欲得者和接受者,其职能主要是接受经验。学生通过占有传授者所提供的经验,来掌握前人所创造的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
②学生学习的建构本性
经验的传递本质上不同于物的传递。经验是主观产物,物是客观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经验进行一系列的变质、变形的处理后,才能进行经验的传递。@达聪学习网而学生学习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主动构建活动来接受经验信息,形成经验结构或心理结构。
(2)学生学习的派生性特点
①学生学习的间接性
在经验传递系统中,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的经验,而不是亲身去发现经验,所获得的经验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将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②学生学习的定向性
学生的学习是在经验传递条件下进行的,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来传授经验,而学生又在教师的正确的符合规律的指导下接受经验,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③学生学习的连续性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表现在前后学习相互关联,当前的学习与过去的学习有关,同时也将影响着以后的学习。充分利用这种连续性特点来对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的合理的认知结构的建立。
④学生学习的意义性
a.学习方式的意义性
学生要真正地接受经验,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必须以有意义方式来进行学习。
b.学习内容的意义性
学习者所接受的内容是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它们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有意义的信息。
⑤学生学习的言语性
在经验传递系统中,传递经验的主要媒体是言语信号。学生学习的言语性使学习者不仅能够掌握具体的经验,而且也能够超越狭隘的具体事物的限制,去掌握抽象、概括的经验。这有助于学生的心理由低级、具体的水平向高级、抽象的水平发展。

……

 

【完整版】 达聪网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 类型:电子书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来源:http://dacai.100xuexi.com/EBook/1000046.html

 

本文由达聪网整理,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分享给朋友吧!
来源:http://dacai.100xuexi.com/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