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史考研题库

中外音乐史考研题库

为了帮助参加考研科目为“中外音乐史”的考生复习备考,我们参考了多部中外音乐史经典教材的知识体系,重新规划章目,并按章目精选典型常考题,并提供详尽的答案解析。
立即阅读 >>

 

中外音乐史考研题库 【完整内容点击文中链接获取】

1、十二律产生的方法最早的记载是(  )中的“三分损益法”。
A.《管子·地员篇》
B.《乐记》
C.《梦溪笔谈》
D.《中原音韵》
【答案】A
【达聪解析】十二律是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记载三分损益法的最早文献是《管子·地员》。所谓“三分损益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定出一个基本音高,由这个音高开始,递次用2/3(三分损一)或4/3(三分益一)的比例,求得其他十一律或四声的长度,再按音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2、我国最早一部具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是(  )。
A.《陈旸乐书》
B.《词源》
C.《乐记》
D.《乐府传声》
【答案】C
【达.聪解析】《乐记》是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创作于西汉,作者刘德及门人,是西汉成帝时戴圣所辑《礼记》第十九篇的篇名,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在世界音乐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内容来源 中外音乐史考研题库

 

 

3、贾湖骨笛[河南师范大学2014、2011年研]
达聪解析:贾湖骨笛是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共出土骨笛近35件,系丹顶鹤的尺骨所制,磨制精细,其形制分五孔、六孔、七孔、八孔四种类型,其中以七孔笛居多。贾湖骨笛能吹六声、七声音阶,个别的甚至可吹出变化半音。贾湖骨笛为竖吹乐器,用斜吹法吹奏一些骨笛能发出令人想象不到的优雅、明亮的声音。贾湖出土的骨笛,分散在不同的墓葬,其年代可分为三个时期。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能用于演奏的乐器。

 

4、简述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及其特点。
达聪解答:(1)概况:西周在历史上建立起了较为庞大的音乐教育机构。最高乐官为大司乐。大司乐即大乐正,掌大学,为乐官之长;乐师即小乐正,掌小学,为乐官之副。其机构可以分为行政、教学和表演三个部分,据《周礼》的记载,当时音乐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确切可考的有1463人,除了少数低层贵族以外,绝大部分是胥、徒、上瞽、中瞽、下瞽、胝嘹、舞者一类的奴隶阶级。西周音乐教育机构各类人员有明确分工。大司乐,教国子乐德、乐语、乐舞;乐师,教国子小舞,有羽舞、旄舞等;大师,掌六律六同,五声八音,教六诗;小师,掌教鼓、鼗、柷、敔等,其他人员也各尽其职,组织分工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2)特点:
①西周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其传授课程包括音乐思想、演唱和舞蹈,即《周礼》所载的乐德、乐语和乐舞三个方面,学习的时间从13岁至20岁,并且有严格的进度规定。
②西周的音乐教育目的是通过音乐传递中正平和的思想,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但客观上也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并使音乐得以广泛传承。

 

5、《大武》
达聪解答:《大武》是西周乐舞,又名《武》,是以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为内容的一种武舞。据《乐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第二段表现消灭商纣的战争胜利;第三段灭商后再向南方进军;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由于《大武》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舞,因此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根据《通典·乐》中的记载,这部作品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被更名为《五行》。

……

 

【完整版】 达聪网 中外音乐史考研题库

    • 类型:电子书

  • 推荐指数:
  • 适用:网页/电脑/平板/手机

来源:http://dacai.100xuexi.com/EBook/993448.html

 

本文由达聪网整理,如果对你有帮助的话,分享给朋友吧!
来源:http://dacai.100xuexi.com/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
文章目录
关闭
目 录